2018年4月號監督互勉 進入社區張振華監督
今期《信義報》的主題是「進入社區」,其意思是教會要將福音帶進社區,職是之故,有以下幾點分享:
1. 本會由立會到今天,都植根於社區
本會在體制上是一個教會,在福音策略上卻是在全港遍地開花。本會設有五十一個堂點,全數座落在香港市民之左近。另外有中、小學、幼稚園接近廿間,社會服務單位五十多個,也是按著服務人群的宗旨而設立在香港不同社區之中,接近社區,與受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架構上「進入社區」可以說是已達到預期目標,但我們也得細心評鑑,在架構上達標和在使命上達標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 「進入社區」的精義是達成福音使命
雖然我們在組織上已經很穩定地在社區生根,但我們仍要勉勵自己是否已做得很好?這就視乎我們在堂會中怎樣訂定「進入社區」的策略。策略基本上有三個向度:一是照顧信徒;二是服侍未信主的坊眾;三是對社會公義的遠象。這三者的相互配合才是達成「進入社區」的使命。
3. 幾點值得留意和加強的地方
a. 堂會的動力過分集中在牧養信徒而忽略了拓展
當我們說要往外跑的時候,最大的阻力就是現有的牧養擔子。為何我們在一所堂會之中,同工已經有十多年牧會經驗,執事們又已從青年到如今成為壯年,但還是覺我未預備好「進入社區」?箇中原因當然是未有充足的培訓,特別是要向外服侍的心理調整。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堂會多年來都將事工重點放在照顧信徒,噓寒問暖。如果堂會的發展都傾向重視堂會中人的需要,而忽略在圈外還有上帝的羊,這就促使堂會愈走愈內向,愈難有動力「進入社區」。
b. 要訂定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和「服侍善工」相關
「進入社區」必然和「服侍善工」有相關性,本會各堂會需要全盤考慮一下未來堂會的工作目標,必須訓練信徒「進入社區」實踐「服侍善工」。香港雖然是一個富裕的城市,但一方面富裕不能解決人心靈的需要,其二這種富裕只是數字平均化之後的結果。在實際收入上,香港仍然有很多貧困無依的人。因此,堂會一方面要將資源投放在自己會友身上,同樣也要適切地用在「未得之民」身上。
c. 「進入社區」就意味著建設有遠象的社區
在聖經的利未記和申命記中,當提及貧窮人時都帶著補償的口吻,這是因為在上帝眼中,孤苦無依者的出現,必然是社群中較富裕的人忽略了貧困人的需要。當我們說要「進入社區」實踐善工時,我們要謹記這不是高給與低的施捨,而是我們有責任照顧一些「落單」的同胞。我們的社會遠象並不是GDP 的增長,就算負增長又如何呢?只是我們的遠象應該是手足互助,彼此分享,接濟為懷。有了這種心態,「進入社區」就會是簡單和喜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