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成立於1954年。追根溯源,本會繼承了歐美差會對華宣教,中華信義會先賢先輩辛勞的成果。早在1948年,香港的福音工作便已經開始了。至今葉茂花繁,聖工日多,緬懷昔日,只有感恩而已。現在我們試將這短短六十年的史實,作出粗略的分期簡述。
1948-1953年
一.教會於艱苦中始創及在香港奮起的時期
在這時期,信義神學院因中國大陸政治形勢的改變而由湖北灄口遷來香港。從此,香港福音事工便由神學院師生以及豫中、豫鄂、豫鄂陝、豫東、湘西、湘中、魯東信義差會西國宣教士展開。當時,超過一百萬的難民不斷由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他們離鄉別井,生活艱苦。很多信義宗差會便把握這個機會,一方面做救濟工作,以解決難民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亦努力向難民傳揚福音,藉此拯救失喪的靈魂。那時,人心空虛,比較樂意接受福音,信主人數日益增多。各差會在港、九也成立了二十間教會和佈道所。
1954-1974年
二.教會迅速發展並組織漸趨穩定的時期
1954年2月27日,各教會的代表在道風山舉行第一屆總議會,首次通過「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組織章
程」,並選出彭福牧師為首任監督。香港信義會正式成立。1959年,教會領袖們深覺需要有法律上認可的地位和權力,以作為購買房產和承辦重要事項之根據,以免長期借用「世界信義宗聯會」名義購置物業。在各同工齊心合力下,經過多次會議,使到章程漸趨完善;各堂會之組織也漸趨穩定與鞏固,很多佈道所亦先後發展為堂會,對宣教工作也制訂了較完整的計劃。而豫鄂陝差會卻於1968年退出,自行發展事工。
程」,並選出彭福牧師為首任監督。香港信義會正式成立。1959年,教會領袖們深覺需要有法律上認可的地位和權力,以作為購買房產和承辦重要事項之根據,以免長期借用「世界信義宗聯會」名義購置物業。在各同工齊心合力下,經過多次會議,使到章程漸趨完善;各堂會之組織也漸趨穩定與鞏固,很多佈道所亦先後發展為堂會,對宣教工作也制訂了較完整的計劃。而豫鄂陝差會卻於1968年退出,自行發展事工。
六十年代伊始,香港人口急增,堂會發展十分迅速。除了受洗人數高速增長外,本會設立了三所中學、廿一所小學及幼稚園並幾所座堂式禮拜堂,包括恩光堂、真理堂、活靈堂、尊聖堂、天恩堂、元朗生命堂與鑽石山堂等等。進入七十年代,堂會因發展迅速,多數均已具備自立自養之潛能。香港信義會遂於1970年9月1日擬訂了以十年為期的自立自養計劃。計劃的重點是希望由1971年起的十年內,各堂會均能自立,毋須再倚靠差會的資助。
1974-1994年
三.教會自立自養與差會事工整合的時期
在這期間,為了集合資源並更有效地建立上帝的國度,本會邀請了其他信義宗教會加入,並於1977年攜手聯合興辦信義宗神學院。此外,挪威信義差會及芬蘭信義差會亦先後加入我們的陣容,共同攜手發展福音工作。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社區的發展,很多新市鎮在新界各區陸續建成,本會有機會在新建的公共屋邨內興辦教育及社會服務工作。藉著這些老人、青年及幼兒工作,在服事社群之時又開設堂會。1991年馮鎰社會服務大樓第一期工程的完成,標誌著本會社會服務的新里程。
1994-2014年
四.教會的策略性發展並開拓堂會、學校和服務單位的相互發展時期
早於1989年,本會已開始按立女牧師,又於1999年先後確認兒童領餐及與天主教香港教區舉行「因信稱義聯合聲明簽署聯合祈禱會」,可見本會不遺餘力地因時而進行神學反省與實踐。為了善用已有的資源及扶植資源緊絀的堂會,優化組織架構,本會亦透過傳道牧養部促進了堂會與堂會之間的融合及堂會與學校或社會服務單位合作的機遇。為了適應九七時代的轉變及教會的長遠發展,本會先後制訂和推行「九十年代宣教策略」和「2002至2005年發展路向」,使本會得以穩步及全面地發展。進入廿一世紀,為了建立健康的堂會發展,本會先後引進「自然教會發展(NCD)」工具與「ACTS 事工」並鼓勵堂會與領袖參加;又於2013年開始推行以「承傳與更新:展現活力的教會」為題的《三年計劃(2013-2015)》,以建立健康教會,文化更新為目標,凝聚為主作見證的力量。
至今,香港信義會屬下共有五十一間堂會,有一百二十三位華籍教牧同工及十位外籍宣教士,共同負起傳道牧養之責。學校教育服務方面,有二十多所學校,其中,心誠中學於1997年轉為直資中學、宏信書院於2010年正式確立「直資一條龍」的路徑,另有九間學校分別於2011年及2012年成立法團校董會,標誌著本會在學校教育服侍上的新里程。社會服務部亦因配合社會所需而發展出超過四十五個服務單位,為社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力。文字事工方面,正開展與社企的合作,以提供多元的服務;又透過網上平台分享、電子書及多媒體產品等現代化的科技,進一步推動信徒寫作及閱讀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