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期信義報(2019年6月) 主題:同行枕邊人
主題文章: 同行枕邊人(楊陳玉華師母) 同心同行(吳潔忠牧師) 師丈的心聲(馬堅騰弟兄) 信義人故事:音樂人禮儀人 伍中恩老師(呂慶棠牧師) 我讀・故我知:追夢與改革(信義報編輯部) 差傳呼聲:作個「有生命有質素」的門徒(曙光) 人物專訪:與戒毒者同行逾十載的中醫師(Jonathan, 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那不可少的一件事(張振華監督)
主題文章: 同行枕邊人(楊陳玉華師母) 同心同行(吳潔忠牧師) 師丈的心聲(馬堅騰弟兄) 信義人故事:音樂人禮儀人 伍中恩老師(呂慶棠牧師) 我讀・故我知:追夢與改革(信義報編輯部) 差傳呼聲:作個「有生命有質素」的門徒(曙光) 人物專訪:與戒毒者同行逾十載的中醫師(Jonathan, 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那不可少的一件事(張振華監督)
聖工入門的第一課,聖工之謂聖工,是因為這是與上帝同行的工作,不是叫上帝幫你完成你想做的工作,而是上帝想達成某些事情,揀選了你,供祂差遣去達成祂的旨意。一路下來,我很留意上帝在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中怎樣達成祂的工作。當每次看到上帝的大作為,自己就會得著激勵,再面對困難時,就不會那麼多擔心和怨言,總之爽快「搞掂」它。我在吳英賓監督和張復民副監督的服侍中,看見上帝在他們身上成就的旨意,自然也希望本會同工看見上帝在他們身上的作為。若大家從他們身上看見上帝的作為,也就能重新充電了。 今次台灣之旅,我們參觀了板橋福音堂和士林真理堂,這兩間堂會都轉化得成熟健康,我們不會移花接木般把別人的成果搬過來,而是更深入地思考他們怎樣回應上帝的呼召,怎樣轉化,我看到有以下兩點重要事情: 1. 要愛惜光陰 因我和吳英賓監督、張復民副監督在過去有較多的傾談,較清楚他們個人的性格。他們都有一種特質,就是善用時間。其實每個人都活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內,但怎樣使用時間才是精要所在。他倆都非常珍惜時間,不會浪費一分一秒,要做的就全心全力去做;不做的就不會沾手,以免浪費光陰,所以就能把每一次的工作成果累積起來,建立板橋福音堂和士林真理堂七個堂點。 如果我們見到自己三、五年前和今天的工作能量、事奉模式都沒有太大進步時,我們就要儆醒,因為時間應該引導我們向前進步成熟。但反之,如過去的三、五年仍是原地踏步,我的意思不是趨向成功神學,而是如個人的心志、能力、應對事情的心態、承擔和抱負等均沒有進步,那和浪費三、五年時間又有何分別?這種珍惜時間的能力不是別人可幫助我們的,只有靠自己肯改進改良,形成一種習慣,每日都渴求祝福別人,這樣才會善用時間,善用自己的生命。 2. 用生命帶動自己的人生 怎樣使用時間,其實就和自己的使命人生相關,或者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驟眼看來,吳監督和張副監督都好像同是發展型的牧者。但再看下去,你又會發現他倆的性格不盡相同。但他倆的性格又啟發我們,只要有使命,任何性格也可承擔更大的抱負。吳監督是一個集中向前衝的牧者,所以他有他的金句:「不給人恥笑的,不是夢想」、「懶散的基督徒,不是要大使命,而是要大抗命」。其實這些金句都是附屬於他的傳道使命感,他期望多人聽聞福音,接受耶穌為救主,他是傳道者的典範。試想想,如果你是一個傳道人,會不會以他為師傅,領受使命,從而實踐?現在他不單在台灣傳道,也設立宣教事工,向湄公河、非洲、北美、歐洲等地宣教,這種使命感使他善用一分一秒。 而張副監督卻是另一種性格,他的服侍會做到「窩心」。今次行程首天到復活山莊和板橋福音堂,這時段其實他正在帶領台灣信義會召開周年大會,他卻跑出來接待我們。最令人窩心的,是他帶領我們參觀完復活山莊之後,惟恐我們肚餓,在旅遊巴上送上每人一盒六至八件的咸甜包點,這一下太感謝他了。不止這樣,我們到達板橋福音堂之後,他為我們預備便當,又非常窩心地在每份便當中多加一塊豬扒。他說我們遠道而來,若只吃一個普通便當,他會很過意不去。另外還有鳳梨、香蕉和甜品,我們吃的不單是食物,也是盛情。再留意他和師母的分享,都是細緻微妙,絲絲入扣,其實他是一位服侍型領袖。板橋福音堂的精髓所在,是窩心的服侍,他由這個基礎就發展出整個禮拜堂數以十個小組及個人伴讀等傳道牧養工作。而因著窩心的服侍,亦使他善用每分每秒,以成就這些事情。 台灣之行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我們和台灣信義會在過去六十五年的發展各有風貌,但今次看見他們的現況,確實激勵我們。我們看見上帝的作為,聖靈呼召吳監督和張副監督,從上領受了上帝所賜的性格和恩賜,善用時間,擺上自己,忠於主所託付他們的。親愛的同工,見賢思齊,我們也要努力啊!
主題文章: 發揮父母的影響力(余麗梅姊妹) 義代同行--一位九十後信徒的成長經歷(信義報編輯部) 兩代對談始於「晞望」(創作及整理:信義報編輯室) 會慶活動速遞:我們一起拍攝微電影的日子(呂穎希教師) 平平安安地出去(盧智榮教師) 人物專訪:樓梯背後的故事(Jonathan, 社會服務部) 信義人故事:最佳拍檔——謝約翰牧師及蓋英魁牧師(呂慶棠牧師) 本會第一位女監督——曹瑞雲牧師 差傳呼聲:第十屆信義宗亞裔事工(呂慶棠牧師)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一家都蒙福(楊有志副監督)
最近讀到馬大和馬利亞服侍主的經文,主題當然是「那不可少的一件事」,那是甚麼呢?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無論做甚麼事,都是「傳遞聖經的生命素質」,這是傳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 我們要將聖經的內容、信義宗的神學包括上帝觀、救贖觀、人觀、罪觀、兩個國度等「引伸出來的生命素質」,貫徹在我們舉辦的不同聚會之內,用生動而有感染力的方法,將信仰和神學在生活中傳承下去。我們做傳道的工夫不是為表演自己,更不是要爭取機會來表演自己的見識,如果是的話,無論那個聚會是如何精彩,對我們的「信仰生命」也是無益的。因為那些不信的人、沒有聖經信仰的人,不也是做著同一件事嗎?即謂如果我們這樣做,那跟沒有聖經信仰的人又有何分別?很多沒有聖經信仰的人也沒有想過做害人的事,他們也會做一些對人有益的事。我們也做了很多對人有益的事,但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幫助人建立有聖經基礎的信仰生命。 我於四月十八日港島區聯堂在信望堂舉行的立聖餐聚會中,主領「從逾越節晚餐到聖餐」。因著已經多次主領這個聚會,今次非常清晰,一幅一幅圖像排 序順列:1) 宣召主耶穌二千年前當晚設立的聖餐臨在於今晚,2) 重述舊約逾越節上帝大能的拯救,3) 從苦菜、無酵餅、羔羊等禮儀食物體會被奴役的痛苦,4)一起分享晚餐,體會主的恩惠,5) 主立聖餐、羔羊捨身流血,除去我們肉身與靈性的勞苦,6) 已經、尚未(already but not yet)的救恩已完全成就,但得贖的日子尚未來到,我們盼望未來在耶路撒冷再相見,那個永恆之約、天空之城。 透過以上各個重點,衷心祝福每一位參加者在面對人生種種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在領聖餐時心存「上帝用大能的手,伸出來的膀臂,必然領我脫離奴役;耶穌基督的聖體和寶血拯救我們脫離困苦,憑信我們要好好生活下去,直到主耶穌接我們回天家」。於此,信徒領受倚靠主的信心,下一刻堅持信仰,信守真道。能夠培育信徒如此,真的是不可少的一件事。 按現在上帝丈量給我們的位分,就用這個位分作為平台,鋪展你從聖經和神學中的領受,培育信徒的生命,這是傳道工夫中最不可或缺的。 (二零一九年四月十八日,於港島區聯堂立聖餐日,於信望堂主領「從逾越節晚餐到聖餐」的反思文章。)
主題文章: 元朗生命堂兒童事工(黃韻研教師) 躍動的心(梁美英牧師) 福樂堂的Awana事工(石運生弟兄) 信義人故事:回憶吳明節牧師的點滴(陳堅麗牧師) 我讀・故我知:用筆墨記錄生命成長(信義報編輯部) 差傳呼聲:童心飛躍 宣教歡笑聲(吳鳳群姊妹) 傳愛行動:毒海浮沉十五年 憑信仰為吸毒人生畫上句號(社會服務部) 信義宗神學院周年聖樂崇拜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張振華監督)
我是第四代基督徒。曾祖父母及外曾祖父母均是基督徒。 祖父楊紹普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九龍堂會友,祖母汪明珠是播道會天泉堂會友。家父、叔伯及姑姐自小跟從祖母參加教會主日學,團契及崇拜。家父排行第二,約二十歲便出來社會工作,結婚後曾照顧大伯及五位弟弟的住屋需要。我還記得高峰時期曾與四位叔伯同住,俗語說「相見好同住難」,我們約有十人一起居住(叔伯在祖母家晚飯),但除了早上上班和上學前爭用洗手間外,並沒有任何衝突。我們生活和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一位虔誠愛主的祖母,她愛護子女和孫兒,循循善誘地教導我們。她臉上常常充滿笑容,熱心事奉教會,擔任教會婦女會主席。她沒有讀過書,透過讀聖經學懂閱讀。她煮得一手好菜式,經常打電話叫我到她家取豉油炆豬肉回家吃。祖母住在我隔鄰的大廈,直到我十九歲,她安息主懷。我從來沒有聽過祖母責罵子女及鄰舍,相信這就是我們大家庭和諧的要素。我同樣沒有聽見過我父母爭執及激烈地討論問題。 初中的時候,我開始發覺我們的家庭跟許多同學的家庭不同,我不想流連街上,想早點回家跟母親講述學校的生活。當時,家父從輪班的工作轉為日間工作,我與他見面的時間多了,父親從嚴父的角色漸漸變為與我有傾有講,更多跟我談論做人的道理。我感恩有明白我們的父母。 據家父憶述,祖母曾對家父說過,期望他讀神學成為牧師服務教會。家父回答祖父母說:「家庭經濟薄弱,他需要工作幫補家計,怎可能全時間讀神學呢?」沒有想過祖母的心願,上帝的呼召竟然落在我身上,讓我全職事奉上帝,成為祂的僕人。不單單是這樣,我兩位堂弟及兩位堂弟媳都完成神學課程,在堂會事奉上帝,其中一對夫婦已經成為候任宣教士,等待前往外地宣教。 我祖父母的信仰活現在生活中,影響子女成長。我的叔伯基本上都有很好的父親形象,並對家庭盡責任;再加上我的三嬸及六嬸都十分愛主,熱心事奉教會,都影響著他們的兒子成為全職傳道同工。 我深信: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蒙福,平安,並能藉著上帝的恩典祝福他人!
主題文章: 預苦期,苦?不苦?——如何預備進入預苦期(林一君教師) 預苦期的親子活動(朱健倫牧師) 活出預苦期真義(訪問及整理:陳煥芝姊妹) 信義人故事:世紀飯局——歡迎包樂年牧師(呂慶棠牧師) 差傳呼聲:東島向同路人發出呼籲(整理:陳志強牧師) 會慶活動速遞:「119大步走」花絮 傳愛行動:2018傳愛行動(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預苦期靈修——就不致心灰意懶了(張振華監督)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基督徒要關注的是「Being」,而不單單是「Doing」。「Being」是存在,「Doing」是手作,即我們要更多關注我們「要怎樣存在」多於我們「手所作的事」。對於這種說法,聽眾們都有自己的解說(reader response),我嘗試用自己的解說和大家分享。 「Doing」是一種行為,在行為之先應該是有一套價值觀,有價值判斷就產生取捨,我們會因著A事情的價值高於BCDE,於是在行為上就選取了A的價值行為,而不採用BCDE的行為。設個例子,如果我們認為考試分數高低的價值「高於」一點一滴積累而得到的學養,我們很自然地在面對語文科考試時,就會用數年時間來讀「雞精書」,而不會好好讀《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林語堂和錢鍾書的作品。有考試就有「考試攻略」,試卷是人為的事,人為的事自然「有路可尋」,攻略的確會慢慢變成祕笈,能幫助人更有效地考取高分。另一方面,勤讀好書是一種澆灌栽種式的成長,它的目的不是專注於考試,而是治學的態度。考試是突然切入式的,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公開考試;治學則是長遠累積的,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也要面對考試,但因為在取捨上放棄了為得高分而讀「雞精書」,相比之下,考試的成績往往不會特別優異。 當然,以上所說的是一個類比的推演,而不是說現時考獲高分的同學都是採用「攻略」而放棄治學。也真的有很多人天分高,能將攻略和治學共冶一爐。但本文的重點是指出人很容易選取了「Doing」,放棄了自己真真正正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Being)。 「Being」是「成為」,to be or not to be(在這裡我且表達為:「想成為甚麼樣的人」或者「不想成為甚麼樣的人」)。Being最基本的問題是「你想成為甚麼樣的人」?其實,讀攻略的人也是Being,只是他想得高分,又不想沒有把握,於是就讀「雞精書」;但他這樣做,就不能踏上正氣治學之路,並且在路途中,就只能與那些同樣想走捷徑的人一起,想成為真正有能力的人並不會和這類人一起學習。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其他人是清清楚楚知道的。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同時也要思想自己不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要清清楚楚面對自己,若要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就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做事,正視自己的優點和劣根性,能修正,能改過,永遠光明磊落,行正道。成為上帝的僕人就是操練自己成為一個不亢不卑、不斷學習、忠於上帝、滿心仁愛、優雅從容的人。這種Being不用聲嘶力竭,也會有羊群跟從。 以上分享是我在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與本會十多位神學生見面後,想給他們的一些勉勵,也同時勉勵自己和大家。 1 源出於莎士比亞作品《哈姆雷特》,原意是生存或死去、抗爭或懦弱;現借以「存在主義」的語意來表達文意。
主題文章: 豬年談豬(陳國權牧師) 猶太新年——以回轉悔改為始(陳錦萍姊妹) 心靈綠洲:從心理學角度看生命的除舊迎新(黃皓婷姊妹) 信義人故事:本會第一任監督彭福牧師(一八八八—一九七五)(梁永恩教師) 我讀・故我知:文字的威力(訪問及整理:信義報編輯部) 人物專訪:教導孩子——先從情緒管理開始(Jonathan,社會服務部) 差傳呼聲:滄海遺殊——被遺忘的海島穆民(曙光)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楊有志副監督)
預苦期是早期教會制定年曆時定下的一個節期,參照主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而制定四十天的操練。在預苦期之中,我們知道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他在死亡之前更受盡痛苦,這些痛苦包括生活潦倒、顛沛流離、被冤枉、出賣、毆打、唾罵、戲弄,受盡各種煎熬,最後羞羞辱辱的被釘在十字架上。 主耶穌一生的受苦受難有甚麼信息啟迪我們?主耶穌的受苦使我們聯想到其實他是「道成肉身」的道,就是上帝,但他卻不以自己為上帝,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且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遵從父的吩咐,來到世界,誠然擔當我們的罪,背負我們的過犯,最後,以羔羊被殺的形式完成救贖。主耶穌是有使命地來到世界,自己最終要死去,但他並不是一下子就死去,而是要經過三十三年道成肉身的限制,並在最後三年經歷人性最醜惡的對待,也要掛在恥羞的十字架上,這才死去。 主耶穌向我們示範了怎樣作上帝的僕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一生要達成甚麼目標,而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困難苦楚,所以我們就要定睛在主耶穌身上。我們要知道,縱然「道成肉身」的道也受苦吃苦,我們自己也就當學效主,背負重擔和苦難。世界上若沒有人甘願背起苦難,這個破落的世界難道可以自行被轉化而分別為聖嗎?我們作為傳道者和基督徒,就是要背起世上的困難痛苦,使人得福。預苦期就是一個節期,讓我們堅定人生的目標,並操練自己 受苦的心志。 基督徒不一定要吃苦,也用不著自己刻意吃苦, 但我們必須要有受苦的心志。有受苦的心志表示自己 預備了受苦而不退縮,這裡所說的受苦也包含很多意 思,包括在服侍時要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別人 對你的誤解;自己犯錯帶來的麻煩;牧養的工作耗盡 心力體力,使你寸步難行。然而走了這麼多年,我覺 得最苦並不是面對困難事情的苦,而是面對那些給你 苦害的人心靈裡的困苦。我們要背負的,不單是事情 的困難,也有別人心靈的受創、孤獨和焦慮。我們要預備好自己,傳道工作的重點就是背負重擔,這重擔 不是工作量,而是很多很多很沉重很沉重的心靈。 但我們也必須謹記,當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之時,上帝卻將他升為至高,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這個結局的意義,是叫每個人都有盼望,為真理正道而吃苦的人,最終必得著稱讚。這真是要從信心之中才可遙看得見。那些只在今生期望得著稱讚的人,根本沒有信心的眼睛看得到將來的榮耀,以致得到今生的稱讚就「收貨」了, 現在受苦而又看得見將來得榮耀的人,又怎會介懷那小小的被誤會、出賣、嘲笑和戲弄呢?「你們要仔細想想這位忍受了罪人如此頂撞的耶穌,你們就不致心灰意懶了。」(來十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