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期信義報(2018年3月號) 主題:關係牧養
主題文章: 1. 代代同行Follow Jesus(林一君教師) 2. 談兩代執事(楊兆竣弟兄) 3. 跨代祖孫情(彭衛慶先生) 4. 家長教育分享(蕭偉樂校長)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智愛。傳承」樂此不倦 差傳呼聲:差傳呼聲差會是教會的負累?負擔?得益秘笈!(上) 部門巡禮:信徒培育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盡公民責任 三月十一日齊投票(張振華監督)
主題文章: 1. 代代同行Follow Jesus(林一君教師) 2. 談兩代執事(楊兆竣弟兄) 3. 跨代祖孫情(彭衛慶先生) 4. 家長教育分享(蕭偉樂校長)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智愛。傳承」樂此不倦 差傳呼聲:差傳呼聲差會是教會的負累?負擔?得益秘笈!(上) 部門巡禮:信徒培育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盡公民責任 三月十一日齊投票(張振華監督)
今期《信義報》的主題是「進入社區」,其意思是教會要將福音帶進社區,職是之故,有以下幾點分享: 1. 本會由立會到今天,都植根於社區 本會在體制上是一個教會,在福音策略上卻是在全港遍地開花。本會設有五十一個堂點,全數座落在香港市民之左近。另外有中、小學、幼稚園接近廿間,社會服務單位五十多個,也是按著服務人群的宗旨而設立在香港不同社區之中,接近社區,與受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架構上「進入社區」可以說是已達到預期目標,但我們也得細心評鑑,在架構上達標和在使命上達標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 「進入社區」的精義是達成福音使命 雖然我們在組織上已經很穩定地在社區生根,但我們仍要勉勵自己是否已做得很好?這就視乎我們在堂會中怎樣訂定「進入社區」的策略。策略基本上有三個向度:一是照顧信徒;二是服侍未信主的坊眾;三是對社會公義的遠象。這三者的相互配合才是達成「進入社區」的使命。 3. 幾點值得留意和加強的地方 a. 堂會的動力過分集中在牧養信徒而忽略了拓展 當我們說要往外跑的時候,最大的阻力就是現有的牧養擔子。為何我們在一所堂會之中,同工已經有十多年牧會經驗,執事們又已從青年到如今成為壯年,但還是覺我未預備好「進入社區」?箇中原因當然是未有充足的培訓,特別是要向外服侍的心理調整。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堂會多年來都將事工重點放在照顧信徒,噓寒問暖。如果堂會的發展都傾向重視堂會中人的需要,而忽略在圈外還有上帝的羊,這就促使堂會愈走愈內向,愈難有動力「進入社區」。 b. 要訂定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和「服侍善工」相關 「進入社區」必然和「服侍善工」有相關性,本會各堂會需要全盤考慮一下未來堂會的工作目標,必須訓練信徒「進入社區」實踐「服侍善工」。香港雖然是一個富裕的城市,但一方面富裕不能解決人心靈的需要,其二這種富裕只是數字平均化之後的結果。在實際收入上,香港仍然有很多貧困無依的人。因此,堂會一方面要將資源投放在自己會友身上,同樣也要適切地用在「未得之民」身上。 c. 「進入社區」就意味著建設有遠象的社區 在聖經的利未記和申命記中,當提及貧窮人時都帶著補償的口吻,這是因為在上帝眼中,孤苦無依者的出現,必然是社群中較富裕的人忽略了貧困人的需要。當我們說要「進入社區」實踐善工時,我們要謹記這不是高給與低的施捨,而是我們有責任照顧一些「落單」的同胞。我們的社會遠象並不是GDP 的增長,就算負增長又如何呢?只是我們的遠象應該是手足互助,彼此分享,接濟為懷。有了這種心態,「進入社區」就會是簡單和喜樂的。
主題文章: 1. 一切由愛開始(鄧佩枝校長) 2. 持守正心——價值教育(尹浩然校長) 3. 忙得只剩下工作?——活出信仰與職場生命轉化(鄧智傑弟兄) 4. 陪著您走……人生最後旅程(羅群英牧師)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陪著你走 星夢情真 部門巡禮:家庭關顧部 差傳呼聲:智能城市下之網絡福音契機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淺談領導(方承方副監督)
三月十一日舉行立法會補選,重新選出之前被DQ的四位議員的議席,分別是三位地方選舉和一位功能組別的議員。雖然不同政治取向的人對之前DQ的事有不同的詮釋,但補選就擺在當下,一方面我們要瞭解過去的事,同時也要盡公民的責任,投票選出心目中的議員,代表我們在議會內發聲。 本會對於公民事情的信仰實施有幾個神學基礎,一是上帝是創造一切的主宰,表示我們今日眼目所見的國家、政府、教會、人民,信徒等等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在其中有其旨意,任何人都按上帝仗量給我們的崗位,盡我們的本分作事,以祝福他人。但我們也明白,在社會上,人因著自我私慾的迷惑,遠離上帝,並且做著一些違背上帝的事,傷害了群體;基督徒認識真理,清楚明白在社會上的事,很多事情雖然沒有違反法律,卻是違背上帝的心意。因此,基督徒每天都要持守聖經的真理,在社會上見證真理。本宗神學立於這個基礎,故不會追求在制度上與政府合而為一,也不會遠離社會事務而過著自給自足的清教徒式生活,這是我們在世行事的立場。大家可以明白,處於中間是最耗力的,左右兩邊都可能誤會你,甚或很大機會視你為反對他們的人。但我們又可以這樣想,恆久地以上帝的旨意來衡量一切事情,沒有和政府合而為一的籌算,也沒有想過遠離世界和朋友,這又是另一種自由的信仰演繹。勞累,卻又是一件美事! 有了以上兩個重點,一是上帝命定一切的「創造論」;一是倫理上的「兩國論」,到了三月十一日,我們就要考量自己的決定。很多時我們會很直接地討論要怎樣一致地支持那個政治取向的候選人;但在一個教會內,不同工作背景、階層的信徒都各有取向,很難,也不宜在選定一個候選人的問題上,全教會要有一個共識。反而,我們要提醒自己一個更基礎的問題,就是每一次投票都是參與民主進程的一步,我們真的不要少看這一步。如果今次選舉只有30至40%投票率,無論那一方面勝選,對香港來說仍然是不理想的;但如果有70至80% 投票率,香港人還是相信自己的一票可以改變未來,這種認定才會令我們走得更遠。 三十年前,蕭克諧院長在一次早會報告時段,拿著他的小本記事本,提醒我們禮拜日要去投票,我記不起那是區議會還是立法局的選舉,但他是認真的。今天回望,又多了一些體會。他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從湖南來到香港,相信做夢也想不到四十多年後,他竟然可以投票選一位議員代表他發聲,這一切好像不可思議,但又發生在那時空的一刻。三月十一日,我們倚靠上帝,仰望上帝,投這一票。 (一月底執筆之時,知悉有報名者不獲接納為候選人,我們就更要關心社會,為官員、議員和市民代禱。)
主題文章: 1. 延展、交棒、傳承(張振華監督) 2. 同行教練(吳玉芬牧師) 3. 牧二代係我(張詠教師)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服務偏遠鄉郊長者 帶領新認識信仰 部門巡禮:大眾傳播部 差傳呼聲:我們的遠景:培育宣教心、擴張天國情 信義脈搏 教牧及執事訓練班
今期的主題是「價值重塑」,容讓筆者在此也談談領導吧!筆者曾經閱讀過一篇文章,當中提到促成地球被毀滅的三大原因: 1. 核子戰爭; 2. 環境污染; 3. 沒有領袖。 毫無疑問,領導學是近年社會非常熱門的課題。若讀者有逛書局的習慣,就會知道「領導學」和「提升自我」等類別的書籍,往往是最熱賣和長期高據暢銷書榜的。是的,有誰不希望自我改善,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從而領導身邊的群體,以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呢! 然而,若我們稍為認識基督信仰的教導和實踐,就必知道聖經中所談到的領導,就與世界的領導在本質上有雲泥之別的。 馬太福音二十章25-28節「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作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要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簡單來說,主耶穌道出也活出了聖經和世界領導的最大分別:基督信仰追求的是「僕人領導」;而世界崇尚的卻是「強人領導」。「僕人領導」是以謙卑、自我犧牲和建立別人來作領導; 而「強人領導」則是以權力、控制和實現自我來統領他人。在云云領導學書籍中,筆者書架中有一本閱讀性很高,也帶給筆者很多亮光的領導學書籍:《栽培領袖》(Heroic Leadership)。作者克理斯.勞尼(Chris Lowney)曾在「耶穌會」見習七年,離開後進入摩根投資銀行,在那裡服務了十七年。他在書中透過很多故事,向讀者介紹扎根於基督信仰的「耶穌會」領導學。由於篇幅有限,筆者嘗試簡單介紹他在書中提到的「耶穌會」領導學的四大元素: 1. 自覺 ( Self-awareness ) 能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價值和世界觀。只有當人知道自己是一個甚麼的人,才能全力以赴地朝人生的目標邁進。耶穌會士每天必定騰出時間靜修,專注和冷靜地作自省的功課。 2. 才智 ( Ingenuity ) 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裡充滿自信地創新、調較和適應。一個領袖必須拋棄根深柢固的習慣、偏見、文化偏好、以及「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態度,這些都會窒礙領袖對周遭變化的回應能力和創造力。 3. 愛心 ( Love ) 能以正面及關懷的態度與別人交往。耶穌會訓練出來的領袖,都對所有受造之物懷有最深度的尊重。領袖相信自己具備領導所需的才賦、尊嚴與潛能,並憑藉這樣的一種自信而健康的自我意識面對世界。與此同時,若他們也在其他人身上發現相同的領導特質,便會熱情投入,以至能彰顯和發揮他們自己與他人的這些潛能。他們以忠誠、彼此相愛和相互支持的關係來創造充滿活力的環境,建立強而有力的隊工。 4. 豪氣 ( Heroism ) 能夠激勵和鼓舞自己與他人。領袖能想像一種令人鼓舞的未來(聖經稱這為「異象」),當異象確立,便以無比的勇氣和毅力,鼓勵自己和別人來實現它。與此同時,驅動耶穌會士的另一股力量稱為「magis」,亦即「more」,永遠要做多一些,要做得更好一些。這就是「僕人」和「僱工」的分別。這種豪氣使「耶穌會」成立五百年來,給予世界無可估量的貢獻。 筆者在擔任副監督期間,常常聽到弟兄姊妹申訴教會和堂會都沒有好的領袖,以至福音未傳,牧養不善!筆者盼望這篇文章能稍稍喚起您的自覺、才智、愛心和豪氣,為上帝的教會獻上自己。當教會每一個人都願意突破自己,多行一里,教會和世界的明天必會更好啊!誠心所願!
主題文章: 1. 都是上帝的榮耀,都是上帝的工——回顧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紀念活動(張振華監督) 2. 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聯合崇拜——禮儀設計分享(伍中恩教授) 3. 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 信仰詞彙總結(戴浩輝博士) 教會改革詞彙巡禮:聖禮(李廣生博士) 活動直擊:「從教會改革到教師使命的重尋」——香港信義宗聯會聯校教師發展日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家長團契互靠互信 子女戒毒並肩同行 差傳呼聲:不可轌視教會的力量:宣教士後方支援 信義脈搏 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聯合崇拜花絮
近年世代交接,隨著退休之齡的牧者相繼退休,而這批牧者多是堂主任,因此堂主任的空缺就由青年牧者擔任。部分青年堂主任對我說:「站在這個崗位上, 責任確實加重,而最大轉變就是思考事情的角度跟以往不同了,跟之前合作的同工和執事之間的關係,也起了微妙的變化。這並不是好與壞的問題,而是需要時間適應。」他們的情況,其實也反映我面對的處境。我在擔任監督之前是執行幹事,也兼任副監督,在這個層面上有很多實務事情要從速處理和行動。但我當了監督之後,整件事就有點不同了。我相信各位堂主任也會同意,堂主任除了要做事之外,還要認識堂會裡每位弟兄姊妹;監督也一樣,要認識每一個和你合作的人,包括教牧、常務委員、校長、校董、社會服務部同事、總辦事處的同事等等。當然,那些未有合作過,但在堂會事奉的執事和弟兄姊妹,我也要爭取機會去認識他們。這樣,日子久了,就可以按觀察所得的給大家一些意見。 感謝主,《信義報》編輯委員會計劃今年以「延展、交棒、傳承」為主題,以繼續在會內交流上有一個方向。起首之篇,監督自當執言勉勵,按著這個主題分享幾點: 第一,我們要延展、交棒和傳承的是「福音的使命」。正本清源,有時提及「延展」,就使人想到在那一地區多建立一間堂會學校,事工做得更廣闊;「交棒」就是人才培訓;而「傳承」就是傳承一些做法和文化。這些都是對的,但我更想指出我們要延展、交棒和傳承的是「福音的使命」,這是不能失腳一步的頭等大事。大家記得「燈塔的比喻」吧?建立燈塔是為了幫助航海的船隻,但管理燈塔的人漸漸聚 焦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於是開設培訓,搞聚餐,忘卻燈塔的存在是有拯救生命的使命。最終有艘船於一個晚上在燈塔照耀的範圍內觸礁,看守的人卻因終日埋首其他工作,看不到有船隻觸礁,救助不了需要救援的人,也拯救不了遇難者,這就是人忘記使命之後的悲劇。因此,我們要「延展」福音的使命,使更多信徒都帶著這使命。 「交棒」是將福音的使命傳承下去,數十年前各資深同工那火熱的福音使命,在今天也一樣要火熱地交給接棒者,不要將「已熄滅的棒」交給下一代。接棒者不要小看自己年輕,因為你們是最接近新一代的人,上帝就是要你們帶領新一代的信徒。新一代的人和信徒都有他們新一代的難題,你們不要懼怕和擔心,不要讓困難消磨你們傳福音的熱誠。撒但最想毀滅的,就是在你們心中非常真實的福音使命,你們一軟弱,撒但就發笑了。 另外,我們要讓「因信稱義」的道理促進我們傳福音的使命。但凡使命,都會帶給我們壓力和重擔,上帝偏偏跟我們幽默一番,他將「使萬人得救」 這個超重的擔子給予我們這些卑微的人,這簡直是個玩笑。正如保羅所說,按著人的觀點,我們的智慧不多,能力也不多,卻要履行這個又重又大的使命。但上帝的方法又非常特別,祂使我們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成為基督徒,這「稱義」並不是人的能力、功勞能賺取的,全是靠賴上帝的恩典。所以,從起始的「稱義」,我們就已經學曉不是靠著自己,而是靠著上帝。這樣,難道我們要履行福音使命時,就可靠賴自己嗎?斷乎不可!一定是靠著主的恩典了。 就我觀察所得,靠賴上帝恩典,有忠心,有見識,有使命感的人,心中一定充滿熱情和喜樂,這些素質能夠將擔子變為動力。當然,空中掌權者會散播惡毒的計謀,但屬上帝的人必不會上當;就是受了傷害,也會展露上帝的平安,而不會將怨忿仇恨再一次 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能將福音使命延展、交棒和傳承的人一定是光明磊落,心中喜樂,充滿平安,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好同工,因為他明白作上帝工作的人是一無所有,也就不會計較得失。「因信稱義」帶給我們輕省,而不是律法主義的苦毒人生。 我祝福每一位教牧、堂會信眾、校長、老師、社會服務的同工、各單位職員及所有信義人都能延展、交棒和傳承福音的使命,並且在生活上有「因信稱義」的喜樂和平安。主祐大家。
主題文章: 1. 《從衝突到共融》聯合祈禱會暨互認中文譯本簽署典禮--講道文稿(張振華監督) 2. 《從衝突到共融》聯合祈禱會暨互認中文譯本簽署典禮--活動直擊(朱小琪教師) 3. 書籍介紹--《從衝突到共融》 (張鎮英牧師) 社會服務部人物專訪:放下「過錯」,「重心」出發 差傳呼聲:從衝突而進入共融——共享宣教經驗 教會改革好書推介——馬丁路德的倫理觀(楊力生牧師) 教會改革詞彙巡禮——悔改(戴浩輝博士)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網絡社交媒體的牧養(方承方副監督)
我們要生活多達六個人生才可經歷一次五百周年,所以我們能夠遇上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其實是很大的恩惠。本會在過去兩年籌辦了多項紀念活動,現在差不多進入了尾聲。在這裡分享一些心路歷程,亦希望能對教會未來發展有所啟迪。 我在二零一四年七月擔任監督的崗位,沒有定意策劃一連串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的活動,這只是延續著二零一二、二零一三年擔任執行幹事時的工作。事緣之一是戴浩輝博士是世界信義宗聯會(LWF)籌備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紀念活動的顧問,所以早在二零一二和二零一三年,他向當時的陳堅麗監督報告有關工作,印象最深的是他告訴我們 LWF 在二零一七年之前的五年,每年訂定一個主題,如「路德與詩歌」等等,戴博士提醒我們身為 LWF 成員之一,也須有所回應。另外,我當時被派往「香港信義宗聯會」擔任執行委員,聯會亦關注此事,早在二零一二年,就委派我負責在真理堂舉辦「教會改革運動四百九十五周年聯合崇拜」。其三,在二零一四年七月擔任監督之後,不斷收到 LWF 籌備五百周年紀念活動的消息,特別是在二零一七年五月於「納米比亞」舉行的第十二屆大會等等。今天回顧這些事情,很清楚自己的領受,這是上帝使用這個周年紀念來帶領香港信義會步入一個新的面貌。我們在與不同教會的交往和聯合活動中,就帶出本會是一個教會的形象來。我想強調的是我原初並沒有這個目標,只是一路在跟進工作時,就促成了這樣的果效。當中最感恩的是和天主教香港教區於二零一七年七月十四日舉行的「聯合祈禱會」,特別感受到這是上帝奇妙的帶領。與其相信可以由幾個人促成兩年的活動,倒不如相信這是上帝的帶領。所以在未來,我們要跟隨主,同心建立教會,以一個教會的領受去做更多福音工作,以一個教會的氛圍將堂會、學校和社會服務的工作發揮得更好。 過去幾年,由常務委員會設立的「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籌備委員會」舉辦及推動很多活動,再加上參與由信義宗聯會舉辦的聚會,實在值得記錄下來。按時序排列,包括:嘉年華會(二零一六年七月二日)、培靈研經大會(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步行籌款(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我們的遠象—基督徒對香港的承擔」講座(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與天主教香港教區聯合舉辦「從衝突到共融—聯合祈禱會」(二零一七年七月十四日)、佈道大會(二零一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紀念聯合崇拜(二零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聯校教師發展日(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另外有五個朝聖之旅:以色列信仰之旅(二零一六年二月十一日至二十一日)、德國改革之旅(二零一六年七月一日至十二日)、北歐探訪之旅(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一日)、美國交流之旅因人數不足取消、河南尋根之旅(二零一七年七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出版方面,有《藉上帝的恩典得釋放》系列四本、《我們的遠象—基督徒對香港的承擔》、《信徒箴言》、《道聲月曆 2017—教會改革運動的對話》、《從衝突到共融》和其他相關書籍。此外,還有很多的讀書會,堂會的專題講座,首日封、紀念T 恤(三色)及風褸、放大鏡書籤和文件夾等等。 今天回顧,十分感恩。所有活動都邀請教牧同工帶同弟兄姊妹一同出席,我為所有事奉人員、參與聚會的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感恩和鼓舞,因為在當中領受到上帝大大地感動你們,使你們明白上帝設立教會以牧養信徒的美意。特別感謝籌備委員會余瑞堯主席及一眾委員在各項活動中的參與,他們的努力落實了一切活動,也感謝教會事工主任羅雪雯牧師在承擔本身的工作之餘,全心全力地安排每一個活動的細節,特別是籌備朝聖團的工作,簡直是做了半份旅行社的工作。感謝執行幹事陳惠賢牧師帶著不同教會的同工組織聯合崇拜的各項工作,令參加的弟兄姊妹都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期望你們看見這些都是上帝的工,都是上帝的榮耀,我們是僕人,盡心盡力而行。此時此刻,我們香港信義會的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都將一切榮耀尊貴全歸給我們三位一體的上帝。願上帝在未來繼續帥領我們,傳承福音使命,領人歸主,服侍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