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信義報(2021年8月) 主題:疫情下的服侍
主題分享:尊聖堂在疫情下的服侍(高耀德教師) 信愛堂的社區服侍分享(陳志明弟兄) 「疫、逆」情下的服侍(曾浩賢博士) 部門巡禮:青少年部——牧養本會的青少年人(劉其盛牧師) 差傳呼聲:從信義宗三教會宣教歷史看使命傳承(時代論壇記者) 懷道者:長途伴隨銀髮族之「一瓶腐乳」、「一位長者」、「一個家庭」(石秀雲院牧) 看見需要:小禮物 大意義(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疫情下的服侍(張振華監督)
主題分享:尊聖堂在疫情下的服侍(高耀德教師) 信愛堂的社區服侍分享(陳志明弟兄) 「疫、逆」情下的服侍(曾浩賢博士) 部門巡禮:青少年部——牧養本會的青少年人(劉其盛牧師) 差傳呼聲:從信義宗三教會宣教歷史看使命傳承(時代論壇記者) 懷道者:長途伴隨銀髮族之「一瓶腐乳」、「一位長者」、「一個家庭」(石秀雲院牧) 看見需要:小禮物 大意義(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疫情下的服侍(張振華監督)
首先,我要表明我不反對任何人選擇移民,因為移民是個人生活方式的抉擇,我也相信上帝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計劃和使命。大量教友離港,對教會造成一定的影響,香港教會必須正視。從教會歷史來看,二千年來教會都是不斷面對著時代的改變,但我深信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也相信萬事互相效力的真理。 回顧香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三次的移民潮如下: 第一次移民潮發生於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後; 第二次移民潮發生於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及 第三次移民潮發生於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人大通過《港區國安法》後。 筆者曾於一九九五年修讀蕭克諧院長《信義宗的過去與現在》一科,課程要求學生研究一所堂會的歷史。筆者翻查了本會某堂會四十年的執事會會議記錄及文獻,了解到「教友的移民潮早在七十代初期已發生了,原因是六七年暴動所引致。該時期的移民潮造成了八十年代教會中年領袖之缺乏;執事年輕化亦引致決策能力上之限制。」 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引發香港人擔憂九七回歸祖國後的局勢,往後八年間有不少信徒及牧者陸續移民離開香港。幸好與此同時教會有足夠的時間培訓及預備第二梯隊的領袖,並且不少宗派教會及機構亦紛紛制定面對九七的策略,例如:本會在一九九一年制訂《九十年代宣教策略》。 一年前《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再次掀起移民潮,而移民潮對社會和教會的影響亦逐漸浮現,但各宗派教會或機構並沒有好像三十年前作出積極的回應和制訂策略。相信大家仍需要一些時間沉澱、反思,才能規劃前行。 過去香港的教會走向中產化,牧養的對象主要以中產信徒為主。根據一些機構統計顯示,近日的移民潮主要是專業人士家庭、在職年青父母及其年幼子女;加上現時香港的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及內地居民透過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來港,香港人口結構將會有極大變化。未來香港的教會應如何改變佈道策略來面對一批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呢?如何能牧養中產,又兼顧牧養新移民呢?面對人手短缺及奉獻下降,教會必須在這時代重新尋索異象。 深信上帝與我們一起面對時代的改變。透過上主的教導和引領,牧者異象的傳遞,信徒同心的事奉,香港的教會定能找出合上帝心意的方向和策略。
主題分享:疫情下上課,你點睇?——訪問一位中學生(受訪:承智弟兄,整理:編輯室) 亦實亦虛——疫情下的教學反思(司徒偉洪弟兄) 珍惜(芷晴姊妹) 疫情下的陪伴(Hellen姊妹) 校園巡禮:基督徒校長在行政上的反思——愛的行政(黃佩蓮校長) 差傳呼聲:在生活中實踐信仰(黃莉莉教師) 懷道者:同你傾,同理傾(梁美英牧師) 看見需要:疫情下的學習與支援(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不要做這樣的人——米迦和他的祭司(張振華監督)
本期《信義報》的主題是「疫情下的服侍」,言下之意是在疫情下的服侍會有很多困難,所以我們要彼此鼓勵,不要因為阻滯麻煩而窒礙了我們的服侍,我想引用三個聖經記載來彼此勉勵。 「在氣餒中的服侍—以利亞先知」 大家都熟知以利亞這個故事,他靠賴上帝打敗耶洗別皇后的巴力先知,被耶洗別追殺之前他自恃耶和華幫助他,一路順風得意,但一下子落難,心情一百八十度轉差,更在羅騰樹下求死。以利亞被自己的情緒和自我中心控制,這樣的服侍不能持久,但這個故事不是要顯揚以利亞的悲情,而是告訴想放棄的人,上帝預備了七千多位先知未向巴力屈膝,是七千位,不是七位,不是七十位,意即差不多全以色列國的猶大先知在巴力面前都沒有屈膝。所以,第一點,全香港也有七十萬基督徒在疫情之下服侍,並不是唯獨你一個人在「疫情中服侍」,所以,請你不要氣餒。 「絕望中的服侍—風浪中的門徒」 平靜風和浪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這裏最特別之處是那些驚惶失措的門徒差不多全是漁夫,也都已在加利利湖行走江湖幾十年,有甚麼風浪未見過?但這次就連他們這些經驗老手也覺得沒有生存希望,是絕望了,已經完全不能靠自己了,所以才埋怨耶穌不理他們快喪命了。但主耶穌告訴他們,要有信心,就算喪命絕望,都要有信心。有更多人在疫情之中比我們更絕望傷心,但他們仍在信心之中不斷服侍,事奉上帝,所以我們要繼續努力。 「被逼迫中的服侍—使徒保羅」 大家都知道,自從保羅皈依主耶穌後就不斷受到逼迫苦害,包括耶路撒冷的祭司、法利賽人、羅馬政府的官員爪牙、一路傳教時遇到的猶太人、教內弟兄姊妹的不信任毀謗、因一路行神蹟醫治、阻人發達而產生的敵人,但保羅絕對沒有灰心,也沒有因為在逼迫之中而自怨自憐,反倒在各樣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試想想,一個受盡困苦無依三、四十年的保羅,晚年時仍有動力經過羅馬,要去到世界盡頭的西班牙傳道,可以這樣說,他的敵人也沒有保羅這般命硬,可以追他追到天涯海角。 我們借鏡於「在氣餒中的服侍」,「在絕望中的服侍」和「在被逼迫中的服侍」,一定可以將下垂的手,發酸的腿,重新挺起來,繼續服侍。
主題分享:人生最後一里路——歸回父家的安息(石秀雲院牧) 珍惜親情(鄺約翰弟兄) 退休?還是退而不休?(李潔玉姊妹) 部門巡禮:人事策劃部——未來一年事工的方向(人事策劃部) 差傳呼聲:教會及宣教的新力軍(陳國良弟兄) 懷道者:關懷佈道是一個溝通的過程(陳新興教師) 看見需要:護老歷程上的領悟(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生死教育——為離死作最好的預備(楊有志副監督)
士師記第十七章內短短的十三節,記載了一件事: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士十七6)。話說以法蓮山地有一個人名叫米迦,米迦的母親做了兩尊像,一是雕製,一是鑄成,放在家中的神堂,又造以弗得和家中神像,換言之,是違背了不准敬拜偶像的誡命;另外,有祭祀而無祭司又不行,但祭司必須是利未人,米迦家中沒有利未人,於是就派他的兒子作祭司,這又違反了只由利未人作祭司的律法;隨後有一位年輕的利未人路過米迦的家,米迦就以每年十塊銀子和一套衣服,以及生活所需的食物(士十七10)招聘了這位年輕人當家中的祭司,祭司是被揀選的族類,理應是全心全意將生活所需交由聖所安排,以履行祭司身分的責任來過活,而不是像臨時工一樣,被私有化、僱工化。 從以上所知,米迦不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但他的宗教信仰生活並不是以跟從上帝為中心,而是按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縱然他是十二支派中上帝子民的血脈,但他所做的卻是以自己為中心,然後將宗教、信仰、倫理的生活左移一些、右改一些。他告訴自己是跟隨上帝的(士十七13),但卻不斷違背上帝的吩咐。 讀者看到這裏,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看到周遭的基督徒、傳道人也是如此,各人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去做,然而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責備,也不是藉此靈性反省一下,而是想到我們的未來。 其實我們都不能排除自己並不是米迦或米迦的祭司,大部分人就有米迦和年輕祭司的身影,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路途充滿挑戰和困難,如果我們在當下仍然不徹徹底底地悔改,繼續自以為對的「和稀泥」、「擺門面」、不熟習聖經、不為傳福音而付代價,不老老實實地做人、妄言、自以為是、務虛、轉移視線,神職人員做這些事,就算你能保有一份工作,但你一定浪費自己的生命,這也是上帝對你的懲罰。上帝對人最大的懲罰之一,就是終其一生都使其在曠野飄流,不斷地飄流,不斷地吹噓,從來未正正式式為上帝打過一場仗。 上帝一定在我們中間留下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是你或是我?現在還不知道,但一定不是那些只照自己眼中看為對的而去做事的人。千帆過盡,一定會有一些被上帝興起的人,繼續撐下去。米迦和米迦的祭司?在人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場笑談罷了。彼此祝福,不要做這樣的人。"
主題分享:甚麼是門徒?(鄺天賜牧師) 如果有門徒課程,我期望……我願意…… 部門巡禮:海外宣教部——部員心聲及事工分享(海外宣教部) 懷道者:關懷行動實例——永生堂在社關事中的關懷佈道(梁永康牧師) 看見需要:牙醫與戒毒者同行 幫助戒毒者消除更生障礙(社會服務部)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傳承上帝臨在的神學(張振華監督)
筆者事奉的堂會正推動分齡牧養,我負責耆壯事工的成人團契及長者團契。這個年齡層的事工,不單包括佈道及牧養,亦要關注弟兄姊妹晚年的身心健康、生活上所需要的照顧及如何面對死亡。 早前我在團契中分享了一篇名為「生死教育」的專題講道,通過比較基督教及儒、釋、道的生死觀,幫助弟兄姊妹了解基督教對死亡、天堂及永生的信念,讓他們在離世前為自己作出最好的預備。在講道中,我們探討基督徒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勇敢面對死亡的原因: 1. 因為信徒有永生的盼望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耶穌應許信徒死後將會好像耶穌一樣從死裏復活,並且有主的同在,以後不再有死亡。 2. 因為死亡是息了世上的勞苦 「『從今以後,在主裏死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要從自己的勞苦中得安息,因為工作的成果永隨着他們。』」(啟十四13)信徒離世後不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並且我們一生為上帝所做的工作都會帶到天上,得到上帝的獎賞。 3. 因為死亡是人生的新一頁 「我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3)「離世」的意思是說,好像船離開港口,起錨,揚帆出發,開始另一段新生命的旅程。 在專題講道的尾聲,我向弟兄姊妹介紹了一個延伸活動——「拍攝個人照」。由本身是一位專業攝影師的弟兄負責拍攝,之後就把教友的個人照片檔案存檔在教會的電腦,再列印一張4R 照片連同電腦檔送贈給弟兄姊妹。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告訴家人,他們已經為日後喪禮預備好一張十分滿意的照片,不用家人日後張羅及煩惱。 還記得拍攝個人照的那一個主日下午,大家歡歡喜喜地來到臨時搭建的攝影棚,弟兄姊妹被攝影師邀請坐在高椅上,側身望著相機鏡頭;又有姊妹們借出絲巾或小飾物,好讓大家掛在頸項和衣服上。弟兄姊妹這樣渡過了一個輕鬆及愉快的下午,又為將來自己離世作了美好的安排,最重要是透過行動確信自己有永生的把握。"
主題分享:上帝將死的痛苦解除,使他復活了!(陳翠儀牧師) 出死入生的經歷(林一君牧師) 困難很多,恩典更多!(嘉雲姊妹) 校園巡禮:我的初心(吳慧賢校長) 差傳呼聲:努力成長中的小薯(譚凱宜姊妹) 懷道者:在病床上得力量(羅群英牧師) 看見需要:面向生死,也可以是一趟感恩之旅(蘇素芝) 信義脈搏 監督的話:復活的大能(張振華監督)
在《2021-2025年五年工作計劃》(下稱《五年工作計劃》)中,其中一項提出繼續「傳承信義宗神學和傳統」。我們本身是信義宗神學的教會,如果我們不著意於此,在二、三十年之後,本會信徒就會對自己信義宗信徒的身分感到迷惘。這不是說信義宗神學必然是最好、最優秀,而是家業必須守著,同時能對普世基督教會有所貢獻也是我們的一種使命。《五年工作計劃》提到具體的要傳承「上帝臨在的神學」和「三代經課」,是次主要談談「上帝臨在的神學」。 上帝創造萬有,引導一切事情,是始也是終, 當然沒有祂不在的地方及事情;但為何要說「上帝的臨在」?這豈不是多餘?你可以從另一個處境去想想為何需要這神學,其實又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有人以為上帝沒有臨在,就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作奸犯科,讒言陷害。在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宣告世界,警告壞人,上帝是臨在的上帝,祂這一刻臨在,不是說祂之前不在,而是說:「上帝此刻是臨在,我們得到牧養安慰,而不屬於上帝的事情, 好快快悔改歸正。」 臨在的焦點所在,是路德解說聖餐的餅和酒被上帝的道祝聖後,耶穌基督臨在於餅和酒之中,就是宣示人不可自以為有義、有德行、有法力可以將餅和酒變成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也告訴一些人,聖餐是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並吩咐以後的門徒要記念, 而這記念不是人用意志記念以往的事,而是認清從過去至今天,耶穌基督的救贖不單是已經發生了,更是不斷地臨在於我們中間。另外,我們的崇拜神學亦教導我們,在主日崇拜時,我們都穿上禮袍擔任事奉人員,面見上帝,聖壇聖桌的擺設亦表達上帝臨在於我們當中,是上帝促成了崇拜,不是我們的意志促成我們決定怎樣崇拜上帝。「臨在的神學」宣告:除了上帝,再沒有其他神明。但上帝容許人自由,而人放縱自由而帶來罪。在罪世人生中,人忽視上帝,自己圍群結黨,自以為可以瞞天過海;但這樣做人,後果只是更敗壞。所以,持守上帝的臨在其實就是不斷悔改,讓上帝居首位,持正棄惡。 這神學對於今日的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今日我們靠賴的是臨在的上帝。上帝會為自己名字的緣故,打敗仇敵,我們緊隨上帝而行,只要忠心、勇敢、堅持,繼續為上帝傳道、服事和見證。每次崇拜、每次聖餐,都述說這種勝利。"